投资者最终能追回多少损失,恐怕是一个令人揪心的问题。从过往类似案例来看,全额拿回本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通过法律途径争取部分赔偿,仍有一线希望。
ST高鸿的财务造假数额巨大,时间跨度长达九年,公司本身早已资不抵债。退市后,股票流动性几乎归零,投资者手中的股票可能变成废纸”。即便后续有破产重整,普通股东清偿顺序排在最后,能分到的资产恐怕杯水车薪。更何况,公司造假行为涉及刑事责任,相关责任人可能面临牢狱之灾,赔偿能力更是雪上加霜。
投资者维权的希望主要在于民事赔偿诉讼。根据证券法,上市公司因虚假陈述导致投资者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现实是,这类诉讼往往耗时数年,且赔偿金额取决于多个因素:一是投资者的买入卖出时间点,是否在造假行为实施期间或揭露后;二是损失金额与造假行为的因果关系;三是公司的实际赔付能力。从以往案例看,投资者最终能拿到的赔偿比例可能在10%到30%之间,甚至更低。
此外,中介机构的责任也值得关注。如果审计机构、保荐机构在ST高鸿造假过程中存在失职甚至合谋行为,投资者可以将其列为共同被告,要求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实践中,中介机构往往会以已勤勉尽责”为由抗辩,最终责任认定仍需法院裁决。
如人意。正如老话所说,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但损失已造成,能挽回多少,只能看法律和市场最终的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