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最后几天,一个消息炸开了饮料圈——娃哈哈千名员工集体诉讼,矛头直指现任掌门人宗馥莉。

说实话,这事儿我琢磨了好几天才想明白。表面上看是员工维权,往深了挖,其实是一场商业模式革命引发的连锁反应。

而这场革命的核心,就是宗馥莉那套颇具争议的“去娃哈哈化”战略。

1. 一场“温和”的革命,为何引来千人围攻?

2018年,宗馥莉正式接棒。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父亲宗庆后苦心经营30年的“家厂一体”模式给拆了。

怎么拆的?简单粗暴——

老爸的12家工厂,平均工龄25年,说关就关了。理由很“高大上”:人均产能只有新厂的1/3,不关就是慢性死亡。

员工们傻眼了。40岁以上的直接劝退,剩下的给个“宏胜入职通知书”,工龄清零,社保重算。美其名曰“产业升级”,实际上就是把老员工当包袱甩了。

更绝的是商标操作。387件核心商标,包括“娃哈哈”“营养快线”“AD钙奶”这些金字招牌,全部“授权”给了宏胜系,每年只收1%的品牌使用费。

你品品,1%。一个价值几百亿的超级IP,每年就收这点“保护费”,这操作连资本市场都看懵了。

2. 经销商的愤怒:钱给了宏胜,货却在娃哈哈

最惨的其实是经销商兄弟们。

娃哈哈的“联销体”模式打了30年仗,规则很简单:先打款,后发货,年底返利。大家习惯了,也信任这套体系。

宗馥莉一来,游戏规则变了——

款打给宏胜,货从娃哈哈发,返利在宏胜账上,发票却是娃哈哈开的。

你说这不是折腾人吗?税务局一看:“主体不一致,发票无效,不给抵扣。”

3000名经销商被玩得团团转,联名要说法。宗馥莉怎么回的?很“国际化”:“商业社会,契约至上,情绪请自行消化。”

一句话,把跟了娃哈哈几十年的老伙计们给得罪光了。

3. 数字背后的真相:效率VS人情,谁对谁错?

客观说,宗馥莉的改革是有道理的。

宏胜系7000员工,平均年龄28岁,自动化率68%。确实符合“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方向。从纯商业角度看,这是正确的选择。

但问题是,商业决策不能脱离人情世故。

你关停老厂可以,但N+1补偿总得给吧?你要升级产线没问题,但40岁以上员工一刀切是不是太狠了?

更要命的是时机。2024年上半年,娃哈哈营收468亿,同比下滑7.3%。虽然净利润增长了11%,但这是通过“砍低毛利老品、推高价新品”实现的。

说白了,就是牺牲市场份额换取利润率。这种策略在市场好的时候可以,但现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够呛。

4. 三张牌,能否翻盘?

现在的宗馥莉,手里还剩几张牌呢?

第一张:政府支持。上城区释放了明确信号:“只要员工不闹事、税收不下滑、品牌不贬值,股权、信托、商标都可以谈。”也就是说,只要配合稳定社会影响,其他都好商量。”

第二张:时间窗口。距离2025年春节还有不到170天,饮料行业70%的销量靠“春节档”。如果11月前不能“三证合一”(商标、产能、渠道),就会错过救命稻草。

第三张:品牌价值。不管怎么折腾,“娃哈哈”这块金字招牌还在。18亿美元资产被冻结听起来吓人,但家底还是有的。

关键是,这三张牌能不能打出组合拳。

5. 一个时代的终结,还是新时代的开始?

其实宗馥莉面临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娃哈哈的问题。

整个中国民营企业传承都在面对这样的问题。从“人治”到“法治”,从“家族企业”到“现代公司”,每一次转型都充满阵痛。

美的在方洪波接班时,经销商掀起了集体逼宫。联想的柳传志交棒杨元庆时,出现过股价腰斩,企业元老出走;哪一个不是九死一生?

问题是,宗馥莉选择的路径对不对?

从商业逻辑看,“去娃哈哈化”是为了实现资产分离,避免家族纠纷影响企业运营。这个思路没错。

但执行方式太激进了。一刀切关厂、强制分流员工、商标转移操作——每一步都踩在了利益相关方的痛点上。

更危险的是,某些势力正在利用这场混乱,把正常的商业重组包装成“家族内斗”的八卦,进一步撕裂各方关系。

结语:别让谣言毁了民族品牌

国庆期间还流出过“宗馥莉被带走”的谣言,虽然官方火速辟谣,但伤害已经造成,这几天相关的媒体文章四处乱传。

谣言比真相跑得更快,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残酷现实。

不管宗馥莉的改革对不对,有一点必须承认:娃哈哈不只是宗家的,它是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我们这代人是喝着AD钙奶长大的,营养快线陪我们熬过了多少个深夜。这样的品牌,值得更好的结局。

千人诉讼的背后,是转型阵痛,不是商业末路。

给宗馥莉一个机会,也给娃哈哈一个机会。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更多有温度的民族品牌,而不是更多的商业废墟。


“娃哈哈”千人集体诉讼:宗馥莉这把火,为何烧到了自己?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