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纸禁令切断中企控制权,闻泰战略根基遭重创
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的冻结令与企业法庭裁决,构成对闻泰科技的“双重打击”:前者要求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等一年内不得调整,后者直接剥夺闻泰核心控制权——暂停创始人张学政在安世的全部职务,任命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独立董事,并将闻泰所持股份(仅留1股)交由第三方托管。
这一结果对闻泰而言近乎“釜底抽薪”。为聚焦半导体主业,公司刚以43.89亿元出售起家的ODM/OEM业务,而安世正是其押注未来的核心:2016年闻泰以超330亿元完成对安世的收购,创下国内半导体行业最大跨国并购纪录;截至2024年,安世不仅实现147亿元营收、零负债运营,近五年更向荷兰缴纳1.3亿欧元所得税,是当地实打实的优质企业。如今控制权旁落,意味着闻泰的战略转型彻底失去支撑。
值得警惕的是,这场控制权争夺存在明显的“内外联动”痕迹:荷兰政府下达“部长令”次日,安世半导体三名外籍高管——荷兰籍首席法务官、德国籍首席财务官与首席运营官便联合向企业法庭申请紧急措施,而该荷兰籍首席法务官的董事身份本就是为满足当地法律要求设立。企业法庭在未开庭审理的情况下即时生效临时措施,后续裁决进一步架空中方控制权,整套操作被业内解读为“精准打击中资持股”的典型手法。
二、两日市值蒸发超百亿,散户被困“跌停牢笼”
10月13日事件公告披露后,闻泰科技的股价瞬间“崩塌”:首日以41.83元的跌停价收盘,跌停板上积压170万手封单,对应待出逃资金超74亿元,全天成交额仅1.71亿元,换手率低至0.33%,绝大多数投资者根本没有离场机会。14日股价继续封死跌停,两日累计市值从578.5亿元缩水至468.6亿元,蒸发超百亿元。
资金流向数据更凸显市场恐慌:14日上午,主力资金净流出达9701.37万元,特大单卖出占比高达77.47%,几乎没有资金愿意进场接盘。身处其中的15万散户成为直接受害者,股吧里满是无奈:有人称“8月到10月的涨幅一夜清零”——股价从35元左右涨至停牌前46.48元,一个跌停就回到41.83元;更有人计算户均单日浮亏超3.4万元,直言“刚解套又遭闷杀”,而他们当初买入的核心逻辑“半导体龙头+跨国布局”,如今成了亏损的导火索。
三、多方求索陷困局:散户维权的四条路径与现实壁垒
面对突如其来的亏损,15万散户试图从上市公司、监管机构、法律渠道等多个方向寻求解决方案,却屡屡遭遇现实壁垒,陷入“追责无门”的困境。
路径一:向上市公司追责,仅得“维权式表态”
多数散户首先将希望寄托于闻泰科技本身,认为公司作为信息披露义务人与投资标的运营方,
在10月12日晚间的投资者说明会上,管理层进一步透露维权细节:已准备就荷兰政府行政令提起行政复议和诉讼,同时就企业法庭裁决上诉至荷兰最高法院,并计划依据《中国—荷兰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申请国际仲裁,指控荷兰对中国投资者的“不公平待遇”。但对于散户最关心的“损失补偿”问题,公司始终未给出具体方案。有投资者在互动易平台追问“是否会启动投资者补偿机制”,仅得到“公司正全力维权,将及时披露进展”的模糊答复。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散户面临的核心矛盾是“海外政府强制干预”,而闻泰自身已失去对核心资产的控制权。尽管公司强调账上合计有约50亿元现金(含安世账上4亿美元),但这些资金需优先支撑维权行动与日常运营,根本不具备直接补偿投资者的能力与条件,不少股民直言“公司连自身控制权都保不住,更别提保护散户了”。
路径二:向监管与外交层面求助,难破“长期博弈困局”
转向国内监管与外交渠道的散户,同样未能获得即时解决方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已公开发声,反对“以国家安全为名滥用行政干预、破坏全球产业链稳定”;外交部也在例行记者会上强调“坚决反对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但这些表态更多聚焦于产业公平与国家立场,未涉及具体的投资者损失补偿机制。
部分投资者呼吁“国家层面介入协调”,认为唯有外交力量能对冲荷兰政府的干预,但外交博弈的长期性与散户损失的紧迫性形成尖锐矛盾。闻泰管理层也坦言,维权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法律程序,更是地缘政治下的多方角力”,周期难以预估。回顾2022年安世被迫出售英国NWF芯片厂事件,从英国政府发难到最终完成股权转让耗时近8个月,且散户损失未得到任何补偿,这让此次求助的投资者更显悲观:“外交解决动辄以年为单位,我们的本金耗不起”。
路径三:走法律诉讼渠道,遭遇“资格与结果双重风险”
从索赔资格看,现有维权案件多基于闻泰科技2023年被查实的“隐瞒一致行动人信息”等信披违规问题,索赔条件限定为“2018年4月26日至2023年7月11日买入,且2023年7月12日仍持有”的投资者。而此次因荷兰政府干预受损的投资者,若未涉及此前信披问题,根本不符合现有索赔条件。散户若想针对“海外政策干预”单独索赔,需通过网上公开
从案件可行性看,即便尝试诉讼也,部分小额亏损散户连维权的“入场资格”都不具备。
路径四:向券商与投资服务机构求助,陷入“风险自担”困局
还有散户试图向开户券商或投资顾问追责,认为其未充分提示跨国投资风险。但券商的回应均指向“风险告知义务已履行”——开户时签署的《风险揭示书》中明确包含“海外政策变动风险”条款,且闻泰科技不属于高风险警示品种,券商无额外提示义务。
部分曾购买“投顾服务”的散户,要求投顾机构承担“误判责任”,但此类诉求同样难以成立。投顾服务协议中普遍约定“仅提供分析建议,不保证投资收益,投资者自行承担决策风险”,而此次事件属于极端地缘政治“黑天鹅”,超出常规投研预判范围,投顾机构无需承担责任。有散户在投诉平台反馈,券商客服仅建议“关注公司公告,理性看待市场波动”,未提供任何实质性解决方案。
如今,15万散户的追问仍在发酵:合法合规的跨国投资为何要承受主权国家的“规则外干预”?现有投资者保护机制为何对地缘政治风险“束手无策”?在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这场无妄之灾不仅是对闻泰科技的考验,更是对A股投资者保护体系的拷问。而对于此刻持仓的散户而言,除了在维权平台登记信息、加入股民群互通消息,似乎再无更好的选择——损失已然发生,追责仍在迷雾中。
风险提示:本文所有分析基于公开数据,市场波动受宏观经济、行业政策变化等影响,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需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判断标的估值与业绩匹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