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市场不太平,刚看到年内已有13家上市公司被强制退市的消息,转头又刷到25家公司扎堆在昨晚发了股东减持公告。不少散户朋友发来私信问要不要慌,其实这两件事看似都是”坏消息”,背后藏着的市场变化反而值得好好琢磨。
先说说退市:13家公司离场,”退市不免责”成硬规矩
先澄清一个数据,有朋友说今年退市公司快30家了,其实截至10月中旬,被强制退市的是13家,其中8家已经正式摘牌,剩下5家正走退市流程。这13家公司里,像之前被曝光财务造假的锦州港,因为连续四年年报虚假记载,7月份已经彻底退出市场;还有ST元成、ST东通这些带星的公司,也都是因为触及重大违法标准被清退的。
我关注到一个关键变化,以前总有人觉得”公司退市了,之前的烂事就翻篇了”,现在完全不是这样。监管层明确说了”退市不免责”,哪怕公司已经摘牌,该追责的照样追责。比如已退市的越博动力,最近就因为财务造假被证监会拟罚款3080万元,相关负责人还被禁入市场;东旭光电退市后,控股股东照样被河北证监局处罚。
在我看来,这种”退了也追责”的力度特别重要。以前有些公司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退市前还想捞一把,现在这招彻底失灵了。而且这13家退市公司牵扯出11家券商的督导问题,像第一创业因为没发现ST东通的造假被点名,五矿证券还得掏2.2亿给投资者先行赔付,这说明”看门人”的责任终于落到了实处。
再看减持:25家集中发公告,新规下的”有序撤退”≠乱逃
昨晚25家公司一起发减持公告,确实容易让人慌神,但仔细看公告内容会发现,跟以前的”无序减持”比,规矩已经严多了。这得归功于去年5月落地的减持新规,现在大股东想减持可不是随便卖就行。
我翻了这25家公司的公告,有个很明显的特点:破发、破净或者分红不达标的公司,控股股东全都没提减持的事。这正是新规的硬要求——这三类公司的实控人根本没资格通过竞价或大宗交易减持。而且所有要减持的股东,都写清楚了减持多少、怎么卖、打算在什么价格区间卖,信息披露比以前规范太多。
可能有人会问,规范了怎么还减持?其实合规的减持未必是坏事。去年新规落地到现在,A股主要股东减持规模同比降了近两成,无序减持已经少了很多。真要警惕的是违规减持,今年以来证监会已经开了31张罚单,新易盛的实控人隐瞒持股信息违规减持,被罚没了3149万;天顺股份实控人赚了万却被罚了571万,这种”罚得比赚得多”的力度,才真正能管住那些想钻空子的人。
我觉得大家不用一看到减持公告就割肉。可以先看是谁在减、减多少——如果是小股东正常套现,公司基本面又没问题,没必要过度反应;但如果是控股股东在公司业绩下滑时减持,或者没履行信披义务偷偷卖,那才真得小心。
退市和减持的背后:A股正在”挤泡沫、立规矩”
把退市和减持这两件事放一起看,其实能清晰感觉到A股的变化:以前是”坏公司赖着不走,大股东随意套现”,现在是”劣币被清退,减持守规矩”。这种变化对普通投资者来说,短期可能有点震荡,但长期绝对是好事。
从监管角度看,这是在实实在在”挤泡沫”。13家问题公司离场,相当于把市场里的”害群之马”清出去,资金才能更多流向那些踏实做主业的优质企业。而减持新规管住了大股东的”短期套利”,能减少股价的异常波动,社保、险资这些长期资金才敢入市,市场生态才能慢慢变好。
我身边不少老股民都有同感,现在选股比以前省心了些。以前得天天防着公司突然暴雷、大股东偷偷减持,现在监管把这些”坑”都提前堵了不少。南开大学田利辉教授说这是”推动资本回归长期价值创造”,我觉得说得特别对,A股终于慢慢告别”炒概念、炒垃圾”的阶段了。
给散户的实在建议:别慌,抓准这两个判断标准
最后说说大家最关心的:遇到退市和减持消息该怎么办?分享两个我自己在用的判断标准,挺接地气的:
看退市风险时,重点盯”两个指标”:一是公司年报有没有被出具”非标意见”,二是有没有资金占用、违规担保这些硬伤。这两年退市的公司,几乎都踩了这两个雷,避开这类公司,能少走90%的弯路。
面对减持公告,记住”三个不慌”:控股股东没减持的不慌,公司没破发破净的不慌,减持比例低于1%的不慌。真遇到违规减持的公司,也别自认倒霉,现在可以通过特别代表人诉讼索赔,监管层在投资者保护这块确实越来越给力了。
其实A股这波调整,本质是在”立规矩、树正气”。13家公司退市清掉了杂质,25家合规减持守住了底线,这些变化比短期涨跌更重要。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最近遇到过持股公司发减持公告的情况吗?是怎么判断要不要持有的?对于监管层”退市不免责”的做法,你觉得能彻底管住造假公司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