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场官司、4.1亿白条,卖检测仪的上市公司把医院告上法庭,账期拖垮一家年营收30亿的公司,疫情退潮后的第一笔血债爆发。
核酸检测最疯狂那两年,只要机器响,就是印钞机。
凯普把荧光PCR仪、提取仪、试剂盒连夜送进方舱,医院一句“先救人后结账”,老板咬咬牙,发车。
一年送出上亿份试剂,账面收入飙到30亿,回款不到三成,应收账款堆成小山。
2023年核酸停了,财政收紧,医院大门依旧敞开,财务系统却集体失忆。
.7亿,占全年收入九成。
有人算账:4.1亿要是收不回来,公司得白干十五个月。
于是去年底开始,凯普把被告从县医院、市卫健委到疾控中心一路列名单,广东、湖南、四川、山东同时开庭。
七成案子是凯普做原告,剩下三成医院反诉“检测不准”“设备故障”,目的只有一个:拖时间。
法院冻结医院账户,医院反手申请质量鉴定,一个案子打一年,利息比设备利润还高。
最惨的是基层销售。
公司把提成改成“回款才发”,以前卖一台拿三万,现在账期两年,销售先垫差旅、垫招待,工资条常出现负数。
有人扛不住跳槽去卖保险,留下来的每天在法庭上蹲点,朋友圈签名统一改成“欠钱的才是大爷”。
三季报透出一点活路:收入下滑20%,亏损却收窄一半,经营现金流首次回正。
秘诀很简单:砍掉所有新品研发,砍掉市场费用,把售后团队外包,能裁的裁,能卖的卖。
账面上省出3亿,同时法院执行到账1.2亿,公司终于喘口气。
投资人却高兴不起来,没有研发投入,明年拿什么新产品去投标?
行业里风声不断:以后政府招标要预交履约保证金,医院若逾期付款直接列入信用黑名单、暂停设备采购资格。
消息没落地,设备商已经提前行动:售后维保改为有偿,试剂只发30天用量,逾期立刻锁机。
医院发现机器报错,才意识到供货方不是慈善家。
更深层的账没法打官司。
那三年为了抢单,设备商普遍把价格压到成本线,医院顺势要求“免费投放”:机器白用,试剂月结,疫情结束再谈买不买。
现在财政拨款缩水,医院收入减少,设备商想回收成本,只能法庭上见。
免费模式一夜回到解放前,谁都输不起。
有人觉得医院可怜,其实院长更头疼。
财政补助晚到半年,医保回款又拖三个月,工资还得发,只能先拖企业。
医院与企业之间隔着一道财政漏斗,漏斗下面是地方吃紧的口袋。
设备商想活下去,只能把生意做成金融:利息、诉讼、执行,一样都不能少。
看客容易说风凉话:谁让你当年抢着送机器?
可当时不送,连进方舱的资格都没有,更谈不上品牌曝光。
疫情像一场豪赌,赢家是拿到现金的人,输家是握着应收账款的人。
只是赢家名单里,几乎没有民企。
下次再看到医院招标,别急着欢呼大单,先翻翻招标书付款条款:30%预付款、60%验收款、10%质保金,能做到吗?
如果还是90天起步,就意味着又一波白嫖在路上。
设备商算得再精,也算不过财政周期。
欠账还钱,天经地义,可现实是:谁先起诉,谁先失去客户,不起诉,自己就被拖死。
凯普的102个案子只是冰山一角,更多公司正排队交诉讼费。
你问公立医院账该不该拖,答案写进判决书:该还,但什么时候还,得看财政口袋啥时候鼓起来。
在这之前,企业只能继续垫背,或者,把生意搬到能付得起钱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