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合富永道)

近日,在江西财经大学第十七届CFO论坛上,全国首份针对省级区域的《江西省A股上市公司ESG-V评估报告(2025)》正式发布。该报告由江西财经大学与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首次对江西省全部80家A股上市公司进行了环境、社会、治理与价值四位一体的全景式评估。此次报告不仅是一次评估实践,更标志着区域经济发展从“规模速度”向“责任价值”进行制度化转变的关键探索。

江西,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在“双碳”战略与“中部崛起”叠加的历史交点。全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3.1%,生态禀赋优越,但传统有色金属、基础化工等产业仍占较大比重,资源型经济向绿色价值经济转型的压力与动力并存。

近年来,江西密集出台《江西省绿色金融发展规划(2022-2025年)》《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等政策,构建起绿色投资和产业升级的制度底座。此时引入ESG-V体系,不仅是对生态文明成果的延伸,更是一次从“生态优势”走向“价值优势”的战略跃迁,为江西提供一套可度量、可定价、可投资的责任价值治理工具。

  ESG-V体系介绍:定义责任边界,闭环投资逻辑

本报告所采用的ESG-V评级体系,由济安金信自主研发,是全球首个系统性将“投资价值”纳入ESG评价的框架。它不仅在传统ESG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深化,更通过引入价值维度,构建了从责任识别到投资决策的完整闭环。

• 环境:评估产业链绿色竞争力

环境维度评价超越了企业自身的排污治理,重点关注公司在全产业链中的环境影响。它系统考察企业是否将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到产品使用的全生命周期,旨在识别那些通过绿色技术革新与产业链协同,构建起长期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 社会:恪守合法合规的经营底线

社会维度评价穿透公益表象,直指企业运营的合法性与真实性。它特别关注财务欺诈、信息披露违规、市场操纵等重大违法行为,强调企业对投资者、员工及公众所应承担的基本法律责任和信任契约。其逻辑在于,真实的社会责任,始于合法合规的经营底线。

  • 督导:构建协同共治的营商生态

在ESG‑V体系中,G维度被定义为“公司督导”(corporate governance),它打破了公司治理仅关注内部架构的传统,将视野拓展至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它特别看重企业是否在依法纳税、履行偿债承诺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尤为创新的是,该体系将营商环境纳入G层面进行评估,认为良好的公司治理不仅是企业的“独善其身”,更应体现在与政商环境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市场公平的“兼济天下”之中。

  • 价值:以权威定价模型验证投资成色

ESG-V评级的革命性突破,在于首次将企业价值深度融入传统ESG框架。价值维度的评估完全依赖于经过市场长期验证的 “济安定价”模型。该模型源自2001年国家863计划项目,涵盖了内在价值、绝对价值、相对价值、市场博弈及反身性定价等五类模型,能够精准评估上市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与估值合理性。

  至此,投资者得以在同一体系内,同时考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投资回报潜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ESG投资闭环。

市场验证:理论模型的实践丰碑

ESG-V的有效性已获市场强力验证。以其为核心选股基准的 “腾安指数” ,依据济安定价模型筛选市场上被显著低估的股票作为成分股。自发布以来,该指数长期显著跑赢市场主要基准,这一实证成果,为ESG-V体系作为一套可靠投资工具的有效性,树立了坚实的市场丰碑。截至2025年10月31日,累计涨幅达251.27%,年化收益10.61%,显著跑赢上证指数(73.24%)、深证成指(44.69%)、沪深300(79.03%)。

  整体表现与结构特征:督导稳健、价值承压,区域对标揭示提升路径

报告对江西省80家A股上市公司的系统性评估,描绘出一幅“稳中有进、进中有忧”的ESG-V全景图。其整体格局、区域对标与所有制特征,共同勾勒出江西上市公司责任价值管理的现实阶段与未来方向。

  总体格局:纺锤形分布凸显中坚力量,结构优化空间显著

报告对江西省80家A股上市公司的ESG-V评级结果显示,全省企业呈现典型的”纺锤形”分布结构。具体而言,高达70%的企业(56家) 集中在A至BB的中段评级区间,构成了全省责任体系的”基本盘”。这一数据在中部六省中最为突出,反映出江西上市公司整体建立了基础的责任管理体系,运营风险整体可控。

然而,报告同时揭示了结构性问题。高评级企业(AAA/AA)占比仅为11%(9家),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五,仅高于山西省。这一数据表明,江西缺乏顶尖的ESG-V标杆企业,头部引领作用明显不足。从具体企业来看,九丰能源、腾远钴业、江铃汽车等8家企业获得A级评级,但在AAA和AA级的高分段存在明显缺口。

此外,仍有19%的企业(15家) 处于低评级(B及以下)区间。虽然这一比例低于山西省的29%,但与湖北省基本持平,显示出整体风险可控但提升空间显著。这一结构特征说明,江西上市公司在责任管理方面已建立基本框架,但在追求卓越和突破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区域对标:治理优势突出,价值转化能力亟待突破

在华中六省ESG-V综合排名中,江西位列第四,处于“中位稳健”区间。然而,这一综合排名的背后,是四个维度上“长短腿”式的显著差异,深刻揭示了江西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与潜在风险并存的现状。

督导成“压舱石”,合规基础坚实

在所有维度中,督导(G)维度表现最为突出,AA级与A级上市公司占比领先于湖南与山西等邻省。全省共有8家企业(包括九丰能源、仁和药业、江铃汽车等)获得G维度A级评级。这一优势反映出,江西上市公司在制度建设、财务稳健性与合规经营方面已建立起坚实的基础,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环境现“两极分化”,绿色转型任重道远

环境(E)维度的表现呈现出明显的断层特征。一方面,金达莱获得全省唯一的AA评级,与洪城环境、天利科技等企业共同构成环保领军阵营;另一方面,多达46家企业(占比57.5%) 处于B级及以下,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基础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这种“标兵突出、整体滞后”的局面表明,江西的环境责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企业,尤其是传统产业,仍停留在末端治理,绿色竞争力尚未成为普遍优势。

  社会存“信任短板”,信息披露是软肋

社会(S)维度是江西的明显短板,其A级上市公司比例在六省中排名倒数第二。尽管有12家企业如九丰能源、江中药业等获评S维度A级,但仍有32家企业(占比40%) 处于低评级区间。问题集中暴露在投资者权益保护、信息披露透明度及财务真实性等方面。报告特别指出,部分企业存在以“表演式慈善”替代实质性责任履行的现象,真实的社会信任基础亟待夯实。

  价值遇“传导阻滞”,责任投入未获资本认同

在所有维度中,价值(V)维度是最突出的短板,也是江西ESG-V体系中的核心瓶颈。全省仅有6家企业获得V维度A级评级,而处于投资风险区(B级及以下)的企业高达43家,占比53.75%。这一残酷的数据充分说明,江西上市公司在E、S、G三个维度上的投入和改善,尚未在资本市场获得有效的价值认同,责任表现与市场估值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传导阻滞”。如何将责任优势转化为投资吸引力,是江西上市公司面临的最严峻课题。

  国企引领作用显著,民企发展空间广阔

从所有制结构分析,央国企在ESG-V体系建设中展现出明显的引领作用。全省6家中央国有企业披露率达到100%,整体表现稳健。其中,江中药业获评A级,在社会责任与市场价值维度表现突出;博雅生物获评BBB级,基本面良好但在治理效率方面仍有优化空间;中国稀土与新钢股份均为BB级,核心指标稳定但环境与社会维度仍具提升潜力。

21家地方国有企业的表现呈现出不同特征。大多数集中在BBB与BB等级,占比超过六成,显示出较为稳固的责任体系和治理基础。其中,江铃汽车与赣粤高速分别在社会责任与价值维度形成优势,获得A级综合评级;天利科技、国盛金控在环境维度表现突出;长虹华意、江西铜业、洪城环境等在治理与市场表现方面展现出较好协同能力。

然而,部分地方国企仍处于ESG能力建设早期阶段。如安源煤业、黑猫股份、孚能科技等企业综合评级处于CCC级,主要问题集中于绿色转型压力、风险管理机制薄弱等方面,反映出地方国企在责任治理能力建设上的不均衡现象。

相比之下,民营企业虽然在某些细分领域展现出活力,但整体ESG管理规范性与体系化建设明显落后。从评级结果看,民营企业在信息披露质量、投资者关系管理、环境责任履行等方面与国有企业存在明显差距,这直接制约了其综合评级表现和资本市场认可度。这种差异凸显出江西在推动民营企业ESG体系建设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行业与区域透视:产业结构决定责任底色,区域集群各具特色

从细分行业看,江西省各产业在ESG-V责任表现上呈现明显差异,反映出不同产业的发展阶段与责任治理重点。

医药行业责任基础较好,但价值转化能力分化显著。6家上市公司中,仁和药业与江中药业均获得A级综合评级,在社会与督导维度表现突出;而富祥药业综合评级仅为C级,其社会维度评分为D、督导维度仅为C,显示出化学制药类上市公司在责任机制建设方面的系统性短板。

有色金属行业作为传统支柱产业,7家上市公司在督导与价值维度表现亮眼,腾远钴业、江西铜业均获A级评级。然而环境维度成为全行业的结构性弱项,6家上市公司环境评级为CCC或CC级,其中赣锋锂业作为新能源金属龙头,各维度评级均为CC级以下,凸显”身处绿色产业链≠具备绿色督导能力”的现实困境。

基础化工行业是全省责任治理压力最为集中的领域。10家上市公司中,仅天新药业一家获得A级评级,其余9家集中在B级及以下,其中3家处于CCC或CC评级。环境维度表现尤其薄弱,8家企业评级为CC或CCC,反映出行业在污染防控、碳排放管理等方面存在系统性短板。

机械设备行业已初步形成责任中坚结构。9家上市公司中,欧克科技与福事特获得BBB评级,在社会与督导维度表现稳健。但环境维度是该行业普遍短板,除两家龙头企业获BB级外,其余均为B级,在环保设备更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等方面投入不足。

电子行业责任框架初步成型,10家上市公司中联创光电、海能实业、满坤科技3家获得BBB评级。但价值维度表现堪忧,6家上市公司评级在CCC或CC以下,占比达60%,责任成果向资本市场的转化机制仍不健全。

  三大集群引领,政策与产业协同共进

  从城市维度观察,江西ESG-V责任建设已从”散点布局”走向”区域牵引”阶段,南昌、赣州、九江三地形成特色鲜明的责任集群。

南昌市作为全省领跑者,上市公司数量多、分布行业广。南昌高新区作为电子信息主阵地,聚集了大量B至BBB评级上市公司,在督导维度得分全省领先。得益于”绿色崛起”战略政策不断加码,南昌为上市公司责任实践提供了肥沃的政策土壤。

赣州市的评级表现与其”稀土王国”地位紧密相关。在稀土、有色金属领域集聚的背景下,腾远钴业、中国稀土等上市公司在G与V维度具备一定优势。该市积极推广资源回收、绿色冶炼和标准认证体系,成为推动有色行业绿色转型的典型区域。

九江市聚焦制造业绿色改造,地方出台的《绿色制造三年行动方案》及绿色园区试点机制,助力制造业上市公司在环境绩效与督导结构中稳步推进。在参与评级的上市公司中,普遍呈现”督导稳健、环境改善中”的格局,尤其在基础化工、医药制造领域成效初显。

此外,抚州市样本数量虽少,但展现出绿色金融、责任督导与产业政策融合的新趋势。该市推动绿色债券发行、引入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显示出在价值与督导维度上探索责任资本转化路径的潜力。

总体来看,江西省的ESG-V区域表现既反映出产业基础与结构特征,也受到城市治理能力、政策推动力度与产业协同机制的深刻影响。未来,随着各地市差异化政策的深入实施,江西有望形成更加成熟的多层次责任价值生态体系。

  江西样本为中国区域ESG实践提供“中部方案”

江西ESG-V评估报告的发布,其价值远超出一份地区性排名。作为全国首份省域ESG-V报告,它成功塑造了一个“非金融中心”省份的转型样本——如何借助市场化工具,将深厚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价值优势”。

报告所揭示的“治理稳健但价值承压”的结构性特征,精准命中了当前中西部地区上市公司发展的核心瓶颈。因此,江西在破解“责任-价值”传导阻滞上的每一步探索——无论是通过绿色信贷精准滴灌环境表现优异的企业,还是将ESG-V评级深度融入国企负责人考核体系——其价值都已超越本省,为构建中国特色的ESG体系贡献了弥足珍贵的 “中部智慧” 与 “江西解法” 。

这份报告的发布,标志着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ESG实践范式正式诞生。它生动诠释了一个地方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与市场设计,将绿色发展的“软实力”转化为驱动产业升级的“硬支撑”,为全国同类型地区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 “江西方案” 。

展望前路,唯有将责任落在可测量的指标上,嵌入资本可识别的配置逻辑中,江西的绿色崛起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当越来越多的江西企业因责任履行而获得市场的“价值投票”,江西不仅将在中部崛起的赛道上抢占先机,更将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个从理念到实践全面贯通的区域典范。

<!–article_adlist[

  

  

  

  

]article_adlist–> <!–article_adlist[

  

  

]article_adlist–> <!–article_adlist[

  

]article_adlist–>


合富永道|江西发布全国首份省域ESG-V报告:80家上市公司全维度评估,构建“责任—价值”新范式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