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A股监管圈,接连放出重磅消息。最高法刚结束财务造假高管“退薪”新规的意见征集,证监会就密集查处三起造假大案,上交所火速跟进启动退市程序。从立法补短板到执法亮重拳,三部门联动形成监管闭环,直接剑指财务造假这颗市场“毒瘤”,给千万投资者吃下定心丸。

监管三连击:最近这波操作,每招都打在要害上

过去一个月,监管层的动作密集且精准,从制度到执行层层加码,力度远超以往,每个信号都释放出“零容忍”的态度。

第一击:最高法划红线,造假赚的钱必须退

10月7日,最高法发布《公司法》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其中专门针对上市公司加了10条特别规定,最受关注的就是“违法薪酬退回”条款。条款明确,只要上市公司财报有虚假记载,公司就能要求董事、高管退回那些“和业绩不匹配的超额薪酬”,不管是现金工资还是股票期权,法院都给支持。这个意见征集10月20日刚截止,一旦正式落地,意味着“造假领高薪、出事拍屁股走人”的日子彻底到头了。以前靠做假账拿的分红、奖金,事后都得原封不动吐出来,违法成本直接翻倍。

第二击:证监会亮实锤,三天两案罚到痛

光有规则不够,得有案例撑腰。10月10日,证监会一天开出两张罚单:对上交所的*ST元成,查没做审计程序就出报告,2013到2016年连银行账户都没查全,明明账户只有几百万余额,却敢审定为几千万,最终被立案追责[__LINK_ICON]。才过一周,10月17日北交所的同辉信息也被罚了,这家公司2018到2021年连造假4年,虚增利润3186万,实控人辩称“情节轻微”,但监管根本不认可,合计罚款3550万。证监会明确说了,涉犯罪的线索会直接移交给公安,绝不是“罚点钱就了事”。

第三击:上交所抓执行,造假直接退市不拖延

以往有些造假公司还能靠“保壳”苟延残喘,现在彻底没机会了。*ST元成刚被查实重大违法,上交所立马启动退市程序,这家公司市值已经跌到5.4亿,股价只剩1.65元,退市后股东手里的股票基本成了废纸。这传递出明确信号:只要碰了重大违法退市红线,就直接清出市场,不让造假企业继续在市场里误导投资者、浪费资源。

算笔明白账:现在造假,代价大到承受不起

以前总有人觉得“造假收益大、成本低”,现在再抱这种想法,纯属自寻死路。如今的财务造假,面临的是“全方位追责”,从公司到个人都得付出惨重代价。

公司层面:罚款+退市,彻底玩完

对企业来说,首先是巨额罚款,*ST元成、同辉信息单案罚没都超3000万,这还只是行政处罚。更致命的是退市,重大违法类退市几乎没有“翻身机会”,不像以前能靠卖资产、找补贴“保壳”。而且退市后企业融资渠道彻底断绝,只能慢慢走向清算,多年经营化为泡影。

责任人层面:赔钱+禁业,甚至坐牢

造假的核心人员,面临的是“经济追责+职业封杀+刑事风险”三重打击。经济上,不仅要缴个人罚款,新规落地后还得退回不当薪酬,比如某造假公司高管三年拿了800万绩效奖金,事后可能不仅要罚几百万,这800万还得吐出来,等于白干几年还倒贴钱。职业上,*ST元成的实控人被禁入10年,情节严重的能终身禁入,以后再也没法在证券行业立足。更严重的是刑事追责,只要造假金额够大、情节够恶劣,就会构成犯罪,之前就有造假企业实控人被判有期徒刑,名声、自由全没了。

中介机构:连坐追责,饭碗保不住

以前审计机构常当“帮凶”或“甩手掌柜”,现在也被拉进追责范围。亚太所因为审计失职被立案,签字会计师直接成了追责对象[__LINK_ICON]。监管明确要求中介机构要“看门守责”,要是再敢配合造假或敷衍了事,不仅要罚款,还会被吊销执照,整个机构都可能倒闭。

深想一层:为啥现在要下这么大狠手?

三部门这会儿密集发力,不是偶然,背后是维护资本市场根基的深层考量,每一步都有明确的针对性。

首先是护好投资者的“钱袋子”

财务造假最坑的就是普通股民。大家买股票看的是业绩报告,要是报告是假的,等于基于谎言做决策,最后钱亏了,造假的高管却早拿高薪离场了。现在搞“薪酬追回”,就是把这些不义之财追回来,后续还能用来赔偿股民损失,形成“追责-追赃-赔偿”的良性循环。而且快速退市能减少造假企业对市场的误导,让股民少踩坑。

其次是把资源留给真干事的企业

资本市场的钱就这么多,要是被造假企业骗走了,真正需要资金的好公司反而拿不到支持。比如国家本来想靠低息贷款扶持科技企业,要是被造假的“伪科创”公司钻了空子,不仅浪费金融资源,还会动摇市场信任。只有把造假的“劣币”清出去,资金才会流向业绩真实、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资本市场才能真正支持实体经济。

最后是给注册制改革托底

现在A股全面推进注册制,核心是“信息披露为王”。要是对财务造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企业都靠假报告上市,注册制就失去了意义。这次三部门联动,正是在完善“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追责”的体系,把信息披露的底线筑牢,让注册制能健康推进,吸引更多长期资金入市。

最后解答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以前造假的,会被追溯追责吗?” 目前最高法的规定刚结束意见征集,正式实施后可能优先管新规生效后的情况,但像*ST元成、同辉信息这种已经查实的大案,不排除会用现有法律框架推动薪酬追回。“踩雷后怎么维权?”

从立法到执法,监管层已经把态度摆得很明确:A股绝不养“造假蛀虫”。你觉得“薪酬追回”能管住造假吗?身边有遇到过造假踩雷的情况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也别忘了转给炒股的朋友提个醒。


A股动真格!三部门出手,造假高管高薪得吐出来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