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证监会刚通报*ST元成连续3年财务造假案,开出超7900万元罚单并启动退市程序,紧接着就释放出与最高院深化联动的信号。一边是造假案件密集曝光,2025年已有13家公司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一边是监管司法形成合力严打,这波操作能给投资者筑牢”安全网”吗?结合10月最新动态,把关键逻辑讲清楚。
先看乱象:近期造假案暴露哪些新套路?
10月曝光的*ST元成案,把当前财务造假的典型套路藏得明明白白,普通投资者稍不留意就会踩坑。
一是项目造假”持久战”,多年造假难察觉。 这家公司在实控人指使下,连续3年通过虚构旅游度假区项目的劳务成本、夸大项目产值等方式造假,累计虚增营收超2.2亿元、利润超6300万元[__LINK_ICON]。更隐蔽的是,它后来虽发布差错更正公告,却故意隐瞒真实造假金额,这种”边改边骗”的操作,让投资者很难通过常规财报分析发现问题。
二是利用行业特性藏猫腻,造假更具迷惑性。 *ST元成主打生态景观、旅游服务等业务,这类项目周期长、结算复杂,给虚增成本和营收提供了空间。就像其淮阴区道路工程已完成结算,却不按审定结果调整账目,单这一项就虚增2022年利润5万元,占当年披露利润的24.6%[__LINK_ICON],这种利用行业灰色地带的造假,识别难度远高于普通制造业。
三是造假败露后风险集中爆发,投资者损失惨重。 该公司造假被查后,不仅面临强制退市,还曝出半年报预亏超9300万元、募集资金逾期未还等问题,股价持续下跌让股民被套牢。更值得警惕的是,证监会明确将该案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机关,意味着造假者不仅要赔钱,还要承担刑责[__LINK_ICON]。
关键动作:监管司法如何联动破局?
面对愈演愈烈的造假乱象,证监会与最高院的联动直击痛点,从”严查、快赔、重罚”三个维度构建防线,这是10月保护投资者的核心亮点。
第一,监管端”精准打击”,造假者无处遁形。 证监会不再只罚公司,而是直击核心责任人。在ST元成案中,实控人被罚2800万元并禁入市场10年,其余4名责任人合计罚款1400万元,这种”抓主犯、打关键”的处罚方式,比单纯罚公司更有震慑力[__LINK_ICON]。同时,监管还强化全链条追责,9月通报的东方通案与此次 ST元成案均明确移送刑事侦查,形成”行政处罚+刑事追责”的双重压力。
第二,司法端”降门槛”,维权不再”耗不起”。 最高院推动的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已成为维权利器,这种”默示加入、明示退出”的机制,让投资者不用逐个打官司就能集体获赔。2025年5月,最高院和证监会联合发布指导意见,明确要常态化开展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进一步降低投资者维权成本。中证投服中心更是形成了支持诉讼、代位诉讼、代表人诉讼”三驾马车”模式,目前已支持近6万投资者获赔近30亿元。
第三,制度端”补漏洞”,从源头遏制造假。 证监会2025年系统工作会议已明确,要出台专门的中小投资者保护政策,健全特别代表人诉讼机制。现在从上市申报到退市清算,全流程都有监管紧盯,比如*ST元成刚被立案就同步锁定退市风险,避免造假公司继续”吸血”投资者,这种”早发现、早处置”的制度设计,正在压缩造假生存空间。
投资者必看:遇到造假如何高效维权?
监管司法给了保障,但投资者自己也要学会用规则保护自己,遇到可疑情况按这三步走,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第一步:先查”预警信号”,提前避开雷区。 重点盯三个指标:一是营收和利润增长但现金流持续为负,*ST元成造假期间就存在类似迹象;二是频繁对年报进行差错更正,尤其是涉及大额收入或利润调整时,很可能是造假暴露的前兆;三是实控人或高管频繁减持,这往往是提前跑路的信号。这些信息在公司公告和交易所官网都能查到,花几分钟核对就能避开不少坑。
10月通报日)之间买过股票,且产生亏损,基本都有维权资格。不用自己找证据,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交易所的问询函都是关键依据,保存好交易记录就行。
第三步:走”正规渠道”,跟着专业机构走。 不用单独找律师耗时耗钱,关注中证投服中心的动态就行,他们会针对*ST元成这类重大案件发起支持诉讼。如果是欺诈发行或虚假陈述导致退市的情况,还能直接在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公司网站自行申请赔付,不用委托第三方机构,避免额外花费。目前投服中心已调解成功5800余件案件,投资者获赔近8亿元,这种方式比个人打官司更高效。
未来趋势:投资者保护还会有哪些新变化?
从监管和司法的动向看,后续投资者保护会朝着”更主动、更便捷、更全面”的方向推进,这三个变化值得关注。
一是事前预防更发力,风险提示更及时。 监管正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警”,未来可能会建立更完善的财务异常监测系统,对*ST元成这类项目结算异常、关联交易可疑的公司提前发出风险提示,让投资者早做准备。
二是赔付机制更完善,获赔速度再提升。 特别代表人诉讼的适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像*ST元成这样的退市造假案,未来可能实现”罚没款优先赔付”,不用等刑事案件结束就能拿到赔偿。同时,”示范判决”会加速推广,同类造假案件能批量化解,避免投资者长时间等待。
三是追责范围更全面,”帮凶”也跑不掉。 除了上市公司和实控人,中介机构的”看门人”责任会更重。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保荐机构没查出*ST元成这样的明显造假,未来也会被连带追责,从源头切断造假的”助力”。
最后提醒:别踩这两个认知误区
看到监管出手,不少投资者可能会问:”以后是不是就不会踩雷了?”要明确两个事实:
一是”严管不代表零风险”。监管再严也需要时间发现造假,*ST元成造假持续3年才被查处就是例子,普通投资者还是要自己学会看财报、盯信号,不能完全依赖外部保护。二是”维权要及时不拖延”。造假案件有诉讼时效,一般是行政处罚决定书下达后3年内,一旦过了期限就可能失去获赔资格,发现公司被立案就要赶紧关注维权进展。
你有没有遇到过疑似财务造假的公司?对现在的投资者保护措施有啥建议?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一起交流避坑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