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X
一场颇具戏剧性的“对峙”正在司尔特这家公司上演。
9月15日晚间,一则公告打破了市场的平静。司尔特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袁其荣,联手董事袁鹏、董秘吴昌昊,三人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动用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购入公司股票。
这笔钱不算少,总额在375万元到750万元之间,其中袁其荣一人就打算拿出300万至600万。他们说,这是基于对公司发展战略和长期投资价值的坚定信心。
然而,这番真金白银的“信心喊话”却显得有些苍白。因为就在同一家公司,另外两位董事吴玉光和朱克亮,已经连续七次在定期报告中公开声明“无法保证财报内容真实、准确、完整”。
一边是管理核心层掏钱增持,一边是董事会成员公开“打脸”,再加上中国证监会因信息披露问题正式立案调查的阴云笼罩,这不禁让人心生疑窦:这场看似积极的增持,究竟是危机即将见底的信号,还是在更大风暴来临前,一次精心计算的姿态表演?
前朝旧案的“黑洞”
要理解司尔特的困境,得把时钟拨回到那桩动摇公司根基的职务侵占案。司尔特的全资子公司——贵州路发实业有限公司。
这家子公司对司尔特意义重大。作为一家主营磷复肥的企业,上游的磷矿石资源就是命脉。为了摆脱对外的资源依赖,司尔特从2015年开始,花了数年时间,才在2021年最终将贵州路发完全收入囊中。
可谁也没想到,这个被寄予厚望的“资源粮仓”,却成了一个内控的“黑洞”。案件的核心人物,除了原审计部副部长黄席利,还有一个身份特殊的人物——金某辉。他的父亲,正是公司的原实际控制人金国清。
尽管在2016年,国购产投就已入主司尔特,公司的实控人也从金国清变更为袁启宏,但金国清并未就此离场。他继续担任公司董事长,直到2022年2月才卸任。这长达数年的过渡期,无疑为旧部势力的盘踞留下了充足的操作空间。
犯罪行为就发生在这期间。从2021年到2023年,黄席利与金某辉等人,通过与贵州开阳龙享劳务、浙江中巷建工等多家公司联手,虚构劳务工程和台车掘进等业务,神不知鬼不觉地将公司资金套取出来。
直到2023年底,现任管理层才在日常管理中嗅到了一丝不对劲的气味。
事情败露后,公司在公告中措辞也极为讲究,用了“黄席利等”这样委婉的表述。有分析认为,这或许是为了降低对前任实控人金国清的情感冲击,同时也是一种策略,希望促使其子能够坦白。这背后,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人际关系和历史纠葛。
一场精心计算的“信心秀”
面对如此窘境,管理层祭出的增持计划,更像是一次典型的危机公关。
根据公司内部人士透露,这次增持并非空穴来风。在9月11日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投资者们对公司的现状表达了强烈关切,呼吁管理层拿出实际行动。可以说,这次增持既有官方宣称的“主动看好”,也带着回应市场诉求的“被动”色彩。
从金额上看,375万至750万元的计划,对于司尔特超过40亿的市值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它的实际托市作用微乎其微,真正的价值在于其象征意义——向外界传递一个“管理层与公司利益深度绑定”的信号,试图用这个支点撬动摇摇欲坠的市场信心。
可惜,市场似乎并不买账。
回顾公司近期的股价走势,每一次负面消息都引发了剧烈震荡。今年1月报案公告后,股价两日累计下跌9.71%。4月份年报延期公告一出,更是吃了两个结结实实的“一字板”跌停。到了9月1日,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消息公布,次日股价再度重挫7.71%。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次被寄予厚望的增持公告发布后,次日(9月16日)公司股价仅仅微涨0.77%。市场的“冷回应”,清晰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在系统性危机面前,这种点状的“利好”收效甚微,信任的重建之路远比想象中要艰难。
更何况,就连这份信心喊话本身,也带着不确定性。公告中明确提示,增持计划可能因市场变化或窗口期限制等因素,存在延迟实施或无法完成的风险。
“清算”时刻的倒计时
职务侵占案这颗雪球,一旦滚起来,就不会轻易停下。它触发的,是一场从监管到司法的连锁反应,司尔特正迎来一场全面的法律与财务“清算”。
监管的压力是双重的。今年4月22日,安徽证监局率先出击,向公司下发了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要求其立即整改。这还只是前菜。到了9月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宣布对公司进行立案调查,理由是“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标志着问题的严重性已然升级。
而在司法层面,案件的侦办也在提速。
据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公司认为初期由宁国市公安局出具的鉴定报告,所确认的涉案金额与监管检查发现的金额差距较大,申请了扩大鉴定范围,导致案件进展一度缓慢。
情况在今年4月底迎来了转机,案件被提级至宣城市公安局负责侦办。最新的进展是,主要犯罪嫌疑人已于5月底被拘留。
这位知情人士给出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时间预期:基于刑事诉讼法关于羁押期限的规定,此案有希望在2026年农历春节前进入审查起诉程序,届时或可实现全面侦破。这个时间点,为市场判断危机何时能解除,提供了一个关键的锚点。
在2022年4月20日至今年4月25日期间买入公司股票,并且在期末仍然持有的投资者,都有可能成为索赔主体。
这让公司的内部治理问题,直接转化成了现实的、可量化的外部赔偿风险。
结语
所有线索最终都汇集到同一个难题上:在这起职务侵占案最终水落石出、涉案金额被完全确认之前,司尔特的财务报告将持续处于“失真”状态。
董事们不敢签字保真,监管的最终处罚无法落地,投资者索赔的规模也难以估量。这个危机始终悬在公司的头顶。
而董事长们拿出的几百万增持计划,在这场风暴中,不过是一个微小的注脚。
公司的真正拐点,绝不取决于这场象征性的“输血”,而在于那起关键的职务侵占案能否如预期般快速、彻底地侦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