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花7.4亿美金和投资者和解 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滴滴最近公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订单金额总和是1096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多了15.9%。国内订单825亿,增长12.2%,国外市场271亿,涨了27.7%。不过财报里有个大事,滴滴同意掏7.4亿美金和投资者打的集体诉讼私了。
这事得从2021年说起。那年7月有投资人告滴滴,说他们上市前发布的消息有问题,把公司情况说得太好了,误导了股民。这些年案子一直在法院扯皮,现在滴滴决定认这笔钱解决问题。
根据和解协议,只要手续走完法院批准,所有被告都能彻底摆脱这个案子。但滴滴在声明里反复说明,他们没承认自己有过错或者违规。公司解释说掏这笔钱主要是为了省去继续打官司的成本和麻烦。
财报里特意提了,在二季度财务报表里已经多算了7.4亿美金作为赔偿准备金。这部分钱差不多占他们当季国内订单金额的近百分之一。算下来相当于每单出行业务平均要贴几十块。
这事之所以闹这么长时间,主要因为2021年滴滴刚上市时就出了不少问题。当时公司数据安全被查,股价还一路跌。投资者认为这些风险早该披露清楚,但滴滴没做到位。
和解协议里有个关键点,所有被告包括公司高管都能豁免责任。也就是说,这笔钱只是赔偿给投资者,公司和管理层不需要认错。但后续流程还麻烦,得先签正式协议,再等法院批准才行。
最近几年科技公司打集体诉讼很常见。比如拼多多之前也因为数据问题被起诉过,最后也是选择和解。但滴滴这次赔的钱是同类案子中金额比较大的。
从结果看,滴滴选择用钱换平安。他们觉得继续打下去可能损失更多,毕竟诉讼费用加上时间成本对企业来说都是负担。尤其现在公司还在拓展国际市场,稳定现金流更重要。
这起诉讼暴露了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问题。投资者总觉得企业会藏着掖着坏消息,但法律上企业只需要披露重大风险。到底什么才算“重大”经常会有分歧。
滴滴上半年财报不算差,但被这起诉讼牵扯了不少注意力。海外市场增长快,但国内竞争激烈,光靠订单量涨不一定能赚更多钱。现在处理完诉讼,可能能专心搞业务。
说到底,公司和投资者都是为了各自利益做选择。滴滴用钱解决纠纷,省了时间精力;投资人拿到补偿,也算有个交代。这种和解在资本市场很常见,对双方都算不上输赢,就是花钱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