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歌

导语:

7月25日晚间,“假发大王”瑞贝卡(600439)突发惊雷——公司及控股股东河南瑞贝卡控股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这已是该公司半年内第二次被监管重锤,此前4月、6月两度因信披违规领受警示函,而2024年1.18亿元的上市首亏更暴露跨境电商转型“烧钱”困境。截至收盘,瑞贝卡股价报3.7元,市值仅剩41.88亿元,较2024年高点蒸发超20%。

一、半年两度“踩雷”:信披违规成“家常便饭”

此次立案直指瑞贝卡长期存在的信披顽疾。根据《立案告知书》,证监会已锁定公司及控股股东在资金往来、关联交易等关键信息披露上的重大瑕疵 。值得警惕的是,这仅是冰山一角:

– 四次定期报告“藏猫腻”:2021年至2024年,瑞贝卡连续在年报、半年报中隐匿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往来,涉及金额未披露 。河南证监局曾痛批其“内控形同虚设”,甚至部分董事薪酬未经股东大会审议 。

– 整改承诺成空谈:尽管公司5月24日宣称“问题已整改完毕”,但仅隔12天,因未按时披露2024年业绩预告,董事长郑文青等高管再遭警示 。审计机构更在年报中出具“非标意见”,直指内控缺陷可能引发财务报表失真 。

法律风险升级

二、25年首亏1.18亿:跨境电商“烧钱”拖垮业绩

信披危机叠加业绩爆雷,瑞贝卡正陷入双重困境。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微增1.1%至12.39亿元,但归母净利润暴跌1056%,净亏1.18亿元,为上市25年来首次亏损 。

– 四季度“黑洞”吞噬全年利润:前三季度尚盈利995万元的瑞贝卡,第四季度突然亏损1.28亿元,创单季亏损纪录。主因系独立站等跨境电商渠道建设初期投入激增,营销费用同比暴涨62%,占营收比重逼近30% 。

– 存货与减值风险暗藏:2023年末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不充分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叠加年末减值计提,进一步侵蚀利润 。审计机构特别提示,公司存货周转速度放缓、应收账款回收周期延长,现金流压力显著 。

转型阵痛难掩:尽管跨境电商收入占比提升至30%,但退货率高、转化效率低等问题凸显。董事长郑文青坦言,每日15小时直播投入尚未带来预期回报,市场对其“烧钱换增长”模式存疑 。

三、资本迷局:算力概念炒作与国资接盘博弈

值得玩味的是,瑞贝卡近期股价波动与资本炒作高度相关。尽管公司多次澄清与黄河信产无直接业务关联,但市场仍热炒其“算力借壳”预期。2024年12月,股价因相关传闻一度冲高至4.65元,但随后因业绩暴雷暴跌27%。

– 国资入场维稳:6月26日,控股股东瑞贝卡控股以2.17亿元向许昌市昌逹商贸转让6.18%股份,后者实控人为许昌市财政局。此举被解读为地方政府对这家老牌外贸企业的“输血” 。

– 治理结构隐忧:董事长郑文青同时兼任黄河信产董事长,资本运作经验丰富,但频繁跨界引发监管关注。审计机构指出,控股股东资金占用问题曾持续至2024年三季度,公司治理存在“一股独大”风险 。

四、监管风暴下的生存挑战

此次立案调查正值证监会“零容忍”打击信披违规的高压期。业内人士指出,若查实违法违规,瑞贝卡可能面临顶格处罚,相关责任人或被市场禁入。

– 投资者用脚投票:7月25日公告后,股吧、抖音等平台出现大量股民声讨,“退市风险”“财务造假”等质疑声此起彼伏。

– 合规成本陡增:公司需投入更多资源完善内控与信披,短期内或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有分析师预计,若2025年无法扭亏,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

结语:

从“假发大王”到“问题公司”,瑞贝卡的坠落折射出传统外贸企业转型的艰难。当跨境电商投入与信披合规成本形成双重压力,这家老牌上市公司能否在监管风暴中幸存?投资者需警惕股价炒作背后的真实风险,而监管部门的最终调查结果,或将决定其命运走向。

(综合:公司公告、监管文件、金融界、每日经济新闻等。不构成投资建议)


瑞贝卡再遭证监会立案!半年两度被罚,股价暴跌引股民索赔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