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市公司ST百利(603959)于2025年7月15日起复牌并撤销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正式变更为“百利科技”。这一变化源于公司已完成内部控制缺陷整改,会计师事务所对其2024年度内部控制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投资快报记者留意到,在撤销ST前一个月的2025年6月5日,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湖南监管局《行政处罚决定书》,因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处以1万元罚款。而这份罚单为受损投资者开启了法律维权之门。
摘帽背后的监管罚单
2025年7月15日,ST百利正式摘帽更名,结束了为期一年多的风险警示状态。表面上看,这是公司治理回归正轨的标志——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2024年度内部控制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表明2023年内控审计否定意见涉及的事项影响已消除。
然而“摘帽”仅仅十天前,一项重大监管处罚已悄然落地。6月5日,中国证监会湖南监管局对百利科技开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揭示了更为严峻的事实:公司存在未按规定披露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以及定期报告存在重大遗漏两项违规行为。
监管处罚与撤销ST在时间上的紧密衔接,勾勒出这家公司矛盾现状:一方面通过整改解决了内控缺陷的技术性问题;另一方面,其实质性违法违规行为带来的法律后果才刚刚开始发酵。
穿透1.92亿资金迷雾
湖南证监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揭开了百利科技资金运作的“隐秘角落”。监管查明,2022年6月至2023年9月期间,公司及其子公司与七家供应商签订虚假采购合同,支付预付款项共计1.92亿元。
这些资金并未用于约定的设备采购。在收到预付款后,七家供应商根据实际控制人的授意,以借款形式将资金转移至其他指定账户。这些巨额资金最终被用*偿还实际控制人个人债务或出借给第三方。
更严重的是,公司在2022年年度报告、2023年半年度报告和2023年年度报告中,均未按规定披露上述资金占用事项,导致定期报告存在重大遗漏。直至2024年12月31日,实际控制人才将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本息全部偿还完毕。
这一长达一年半的资金占用行为,不仅反映出公司内控机制的严重缺失,更直接侵害了投资者对公司财务状况的知情权。
业绩困局与市场博弈
在监管风波中,百利科技的经营业绩同样不容乐观。2025年7月14日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2025年上半年预计亏损3800万至5700万元。虽然相比2024年同期亏损1.34亿元有所收窄,但连续亏损的趋势仍未扭转。
业绩预亏背后是行业性的困境。公司解释称,宏观经济低迷导致新能源和传统能源下游市场产能过剩,部分客户缩减或取消了产能扩张计划,设备投资需求降低。同时项目验收周期拉长导致成本费用增加,叠加国内锂电设备领域、石油化工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公司接单毛利持续下降。
在股吧中,投资者对股价走势分歧明显。2025年7月23日,有投资者分析“短期会回调到5元附近”,也有人表示“5.24的成本大不了亏个20个点,只要不退市,有什么好怕的”。这种矛盾心态恰恰反映了市场对公司摘帽后走向的迷茫。
投资者索赔窗口已然开启
索赔行动与公司摘帽同步推进,成为百利科技风险化解过程中的独特图景。截至2024年12月31日,实际控制人非经营性占用的1.92亿元资金本息已全部偿还。但资金归还无法抹去既定的违规事实,更无法自动弥补投资者损失。
在2022年9月13日至2024年10月9日期间买入百利科技股票,并在2024年10
(作者:投资快报记者,李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