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圈子的人早就闻到味儿了,东尼电子这次栽得不冤

大家在碳化硅半导体圈子里混的,早几年就隐约觉得东尼电子要出点状况,毕竟它家没有长晶技术,也没有外延技术,本质上就是个切磨抛代工企业,这几年行业价格一路下滑,不亏得一塌糊涂才怪,但千算万算没算到的是,问题会出在假销售合同上,直接被监管罚了个底朝天。

2025年10月29日,东尼电子突然连发两份重磅公告,一份是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监管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另一份则是《关于实施其他风险警示暨停牌的公告》,这对一直深陷碳化硅半导体风口的上市公司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证监会浙江局这次下手可不轻,处罚事先告知书直指年报虚假记载,公司被罚款700万元,时任董事长沈新芳被罚款350万元,总经理沈晓宇被罚款170万元,其他高管合计罚款540万元,总计1570万元,而且ST风险警示也来了,公司股票10月30日停牌一天,10月31日起正式戴帽,简称变更为”ST东尼”,这意味着交易机制收紧、流动性打折,3万多股民的希望瞬间化为泡影。

真是晴天霹雳啊,在公告发布前的半个月,东尼电子的股价还一度小幅反弹,让不少散户看到一丝回本的曙光,但没想到,这不过是昙花一现的回光返照,等待他们的不是回本,而是逃无所逃,大难临头。

实际上,东尼电子信披违规的金额与历史上那些造假大户相比真的不算什么,但问题在于,它把该犯的错都犯了一遍,重大合同披露滞后、财务数据更正、定增保底协议隐瞒,层层叠加,最后触发了ST红线。

那个6.75亿的”幽灵合同”

先说那个6.75亿的合同,2023年1月,东尼电子公告子公司与广东天域半导体签订了这么大一笔碳化硅衬底采购合同,在当时被视为公司业绩爆发的信号,股价一度受到提振,你想想,那会儿正是碳化硅概念最火的时候,市场上只要沾上半导体三个字就能涨停,更别说这种实打实的大订单了。

但直到2023年10月三季报披露时,实际交付进度仅为6.74%,远低于预期,公司却未及时揭示履约风险,直到2024年1月,才补发公告承认合同履行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结果股价连续两天跌停,投资者损失惨重,这种延迟披露不仅违反了及时性原则,还涉嫌误导市场对公司订单真实性和履约能力的认知。

在碳化硅价格下行周期中,这样的合同本就脆弱,却被包装成利好来拉抬股价,这不就是挖坑吗?更何况,行业内人都知道,2023年下半年碳化硅衬底价格开始松动,客户违约或延迟提货的情况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东尼电子明知道这一点,却在公告中只字未提风险,直到快一年后才补发说明,这算什么?这就是典型的选择性披露,把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市场,把坏消息藏着掖着,等到瞒不住了才说。

对了,这份合同还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广东天域半导体本身也不是什么大厂,在碳化硅产业链上属于相对边缘的玩家,这样的客户能不能稳定履约本来就是个问号,东尼电子却敢签这么大金额的订单,而且在履约率只有6.74%的情况下还不披露风险,这背后到底是对客户的盲目乐观,还是对市场的刻意误导?答案恐怕已经不言而喻了。

财务数据的”连环更正”

还有财务数据的更正,浙江证监局在2024年7月的现场检查中,发现公司存在成本入账不完整、研发费用核算错误以及存货计价偏差等问题,这些直接导致2022年报和2023年半年报的信息失真,具体来说,2022年、2023年半年报分别虚增利润3877.59万元和7227.79万元,占当期披露金额的38.63%和70.95%,这些调整不是小数点错误,而是涉及核心财务指标的偏差。

你想想,一个科技股,财务核算能出这么大漏子,这说明什么?说明公司内控基本处于失灵状态,要么是财务团队水平不行,要么就是管理层刻意为之,无论哪种情况,都足以让人对这家公司的治理水平打上大大的问号。

在碳化硅半导体行业,研发投入和存货管理本就是命脉,这样的核算瑕疵进一步放大公司商业模式的脆弱性,尤其是当行业价格中枢下行时,存货减值压力会雪上加霜,正如2025年第三季度计提的2398.8万元资产减值所示,这个数字一出来,市场就明白了,东尼电子手里积压的碳化硅衬底已经严重贬值,之前的存货计价根本就是虚高。

还有一个细节更让人无语,2021年非公开发行时,公司未披露关联方差额补足协议,这种保底机制虽在法律上无效,但作为影响投资者判断的关键信息,本应全面揭示,2024年12月,浙江证监局就因为这事儿出具了警示函,同月,上交所也对东尼电子及其实际控制人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这些历史问题在立案调查后被重新挖出,成为处罚事先告知书的重要依据。

技术短板才是致命伤

不过,与单纯的信披违规相比,东尼电子的技术短板和行业定位问题更值得深挖,这也是业内早有预判的”出事”根源。

碳化硅半导体产业链分为上游长晶、外延,中游切磨抛光,下游器件封装几个环节,其中长晶和外延技术壁垒最高,决定了材料纯度和良率,而切磨抛则更偏向工艺优化和规模化代工,东尼电子定位中游加工,主要从事碳化硅衬底的切割、磨抛和贸易,没有独立的长晶或外延产能,这在几年前的行业扩张浪潮中就显露出劣势。

2023-2024年,碳化硅衬底价格因产能过剩和需求波动而持续下行,多家企业毛利率承压,如果公司仅靠代工环节,抗风险能力自然薄弱,正如重大合同履约率低迷所反映的供应链不稳,对比行业龙头如天岳先进或天科合达,人家已掌握长晶技术,毛利率稳定在30%以上,而纯代工企业的毛利容易随市场价而动荡,东尼电子2025年前三季度亏损1460万元,正是这一逻辑的体现。

公司的发展轨迹也印证了这一定位的局限,东尼电子成立于2008年,2017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初始主营电子元器件加工,后逐步转心技术研发。

说白了,东尼电子就是个给别人打工的角色,上游长晶厂商有什么订单就接什么订单,没有订单就只能干瞪眼,在行业景气的时候,这种模式还能混口饭吃,但一旦行业下行,代工厂就是第一批被牺牲的对象,这也是为什么东尼电子的合同履约率会这么低,因为客户根本不着急要货,或者干脆就违约了,反正市场上有的是便宜货。

在价格下跌周期,代工企业的现金流容易断裂,东尼电子2025年前三季度亏损1460万元,叠加信披违规,ST风险警示几乎是水到渠成,这不是偶然,而是商业模式的必然结果。

管理层的”大专学历”困局

当然,管理层的背景和治理结构,更是放大这些问题的导火索。

东尼电子的管理层平均年龄约40岁,多为大专学历,科技行业好歹讲究点门槛,可管理层前几个关键人物全是专科生,这说不过去,而且他们也不老,平均四十来岁,大专学历在当下显得太不够看了,这在科技硬核行业本不算硬伤,但结合内控缺陷,就显得力不从心。

现场检查暴露的会计问题,本质上是治理执行的失灵,董事长和财务负责人签字把关,却未能防范核算错误,这在证监会处罚中被视为责任主体的失职,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沈新芳、沈晓宇,自上市以来主导战略转向半导体,但定增保底协议的隐瞒和合同披露的拖沓,均指向决策层的短视。

对比同行,管理层学历并非唯一标准,但研发团队的稳定性与专利积累是关键,东尼电子年报中研发费用占比虽有,但未见高影响力专利,这让”科技股”标签显得空洞,翻遍公司历年公告,你很难找到什么真正有技术含量的突破,更多的是一些工艺改进和设备升级,这种程度的创新,说是科技企业实在有点勉强。

值得一提的是,立案调查期间的市场行为也耐人寻味,2025年4月立案公告后,公司三季报显示股东户数反而增加一万多户,从约2.1万户升至3.4万户,这股四月份就立案了,到三季度报反而股东增加一万多,这是头铁还是什么?

这在行为金融学中常被解读为”坏消息出尽”效应或短线资金博弈,股价在调查期内有阶段性反弹,部分归因于半导体题材的整体回暖,但这忽略了信披风险的累积,股民增加多为散户追涨,忽略了履约低迷和财务更正的信号,如今ST停牌落地,这种”头铁”加仓转为被动持仓,流动性风险放大,历史数据显示,类似ST股复牌后平均跌幅超20%。

从警示函到立案,早就该有预警了

实际上,东尼电子的信披问题并非突发,而是长期积累的隐患在2025年集中爆发,早在2024年12月,浙江证监局就对公司出具警示函,因为在2021年非公开发行股票过程中,未披露定增保本保收益协议,这属于信息披露不充分,直接影响投资者对公司风险收益的判断,同月,上交所也对东尼电子及其实际控制人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点名了这一违规行为。

进入2025年,问题进一步升级,4月25日,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而被立案调查,当时公司回应称日常经营正常,积极配合,但股价已开始波动,如今,半年多过去,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落地,罚款700万元的同时,还确认了年报虚假记载的事实,这让整个事件从调查期直接跳入处罚执行阶段。

这个时间线其实已经说明了一切,2024年12月警示函,2025年4月立案,10月处罚,监管的节奏一步步收紧,而东尼电子除了回应”正常经营””积极配合”之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整改措施,这种态度本身就很说明问题,要么是公司觉得事情不大,要么就是已经无力回天,无论哪种情况,都预示着最终的结局不会好。

当然,行政处罚只是起点,ST实施后,公司是否能通过整改恢复,也取决于经营回暖,但对3万股民而言,等待的不是速效解药,而是漫长的风险消化期,在处罚落地与财务稳定之前,碳化硅的代工梦已然碎裂。

只是,苦了一直被蒙在鼓里的3万股民。


重大违法!证监会行政处罚,碳化硅代工梦碎3万股民大难临头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