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商业文化杂志官微
监管文件显示,青岛中程在2017年至2022年期间存在系统性财务造假。具体表现为:2017年至2021年,公司通过两种方式虚构菲律宾风光项目业绩——风电板块在未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时提前确认收入,光伏业务通过虚报工程进度虚
自2011年上市以来,青岛中程(前身恒顺众昇)六次收到“非标”审计意见,财务报告可信度屡遭质疑。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至2024年,审计机构连续三年对公司菲律宾项目的回款风险提出质疑。2024年,审计机构对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出具“保留意见”,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出具“否定意见”,这一“双否定”局面直接触发退市机制,深交所随即下发《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青岛国资(青岛城投城金、程远投资)入主后,公司经营状况并未改善。青岛城投等国资平台累计投入超42亿元,而公司自2019年起连续6年亏损,累计亏损额达24亿元。
连续6年财务造假,将被强制退市
2025年6月20日,青岛中程公告显示,公司因触及多项退市情形将被强制退市。根据公告,公司股票于6月30日进入退市整理期,首日股价暴跌69.77%,收于0.26元。
监管文件显示,青岛中程的退市具有其必然性。2023年,公司因净资产为负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4年,年报被出具保留意见且内控报告被出具否定意见,触发《股票上市规则》中的终止上市条款。
上图来源:青岛中程公告
2025年4月30日,证监会向青岛中程下发《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揭露公司在海外项目中存在财务造假“双线操作”。
2017年至2021年,公司在菲律宾风光一体化项目中存在财务违规:风电项目在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时确认收入和利润;光伏项目通过虚增工程进度虚增业绩。该行为暴露出公司在收入确认环节的系统性造假。
7年为例,公司单年虚增营收14亿元、虚增利润5.5亿元。
另外,2023年5月,青岛中程印尼子公司TBR突遭6.27亿元巨额诉讼,金额相当于公司2022年末净资产的57.47%。该重大风险事件直至同年11月才对外披露,延迟披露时长达半年。
针对上述违法行为,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责令公司改正,给予警告,并处750万元罚款;对相关责任人员一并处罚。该处罚决定体现了监管层对财务造假的零容忍态度。
上市以来六次收到“非标”审计意见
青岛中程的审计报告颇具警示意义。自2011年上市以来,公司先后六次收到“非标”审计意见,其中2015年至2017年、2022年至2024年两个时间段的问题均指向菲律宾风光一体化项目。
2016年11月,公司签署菲律宾风光一体化EPC合同,金额为4.38亿美元(约合30亿元人民币)。该合同后续成为财务问题的诱因。
上图来源:青岛中程2017年年度审计报告
2017年,青岛中程在菲律宾项目中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仅凭累计合同成本占比即确认收入14.17亿元,毛利5.61亿元,占当年总毛利的93.29%。值得注意的是,截至当年底,项目未满足付款条件,公司未收到合同款项。
该收入确认行为引发监管关注。审计机构对2017年财报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提及项目回款风险及拟被行政处罚。该审计意见在业内被认为是对财务报表风险的提示。
2022年至2024年,青岛中程连续三年收到“非标”审计报告,问题均与菲律宾项目回款相关。
截至2022年末,青岛中程对ELPI公司应收账款余额1.34亿元,已计提坏账准备1,337.32万元。按协议约定,该款项应于2022年6月30日前收回,但截至审计报告日仍未到账。审计机构因无法获取坏账准备计提合理性的充分证据,无法确定是否需对财务报表及披露进行调整。
2023年末、2024年末,菲律宾光伏项目合同资产账面价值5.22亿元、4.46亿元,审计机构对上述款项的可收回性提出保留意见。
青岛城投累计投入超42亿,业绩仍持续亏损
2015年8月,青岛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城投”)旗下的青岛城投城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青岛城投城金”)及其子公司青岛程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程远投资”)开始增持公司股权。
通过持续增持和司法划转,青岛城投和程远投资累计取得公司30.85%股权,耗资34.13亿元。
不仅如此,2024年12月,青岛中程公告显示,青岛城投城金、青岛城投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青岛城投国际”)、青岛汇泉民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汇泉民资”)出具《债务豁免函》,豁免公司总计8.5亿元债务(含5.86亿元本金及2.64亿元利息)。
本次债务豁免为股东单方面、无条件、不可变更、不可撤销的豁免行为,可豁免提交青岛中程股东大会审议。
青岛城投系的入主,并未改善青岛中程的业绩。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4年,公司连续六年亏损,累计亏损额24亿元。
上图数据来源:青岛中程年报
其中,2024年,青岛中程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同比下降70.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1亿元,相较于2023年亏损有所收窄。
公司披露的亏损原因包括:境外管理链条冗长、园区空置率高、人工成本高等运营问题长期存在;有息负债高企与应收账款恶化导致资金链承压。若这些结构性问题未解决,仅依靠债务豁免等财务手段,难以扭转经营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