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离职三年,前CTO转头将老东家告上法庭。
曾是寒武纪技术核心的梁军,带着42.87亿元的天价索赔诉求,让这场劳资纠纷直接冲上A股纪录。
核心争议聚焦于当初5.26万元投入换来的股权,如今市值已达155亿元,一边是协议约定的回购价,一边是巨额市场价值,这场博弈也成了业内关注的焦点。
5万变155亿?股权成肥肉
你发现没,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纠纷,根源全在那1152.32万股股票上。
说起来这事儿得回溯到2017年,当时的寒武纪还只是个初创公司,急缺核心技术人才撑场面。
而梁军那会儿可是圈内响当当的人物,从普通工程师一路做到高级技术专家,梁军的技术实力可想而知。
寒武纪为了挖来这位大神,那是诚意满满,不仅开出了丰厚年薪,还承诺了股权激励。
双方签了份《持股计划》,梁军掏了5.26万元,通过北京艾溪科技和天津玄算九号两个“股权代持小组”(也就是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持有了公司股份。
简单说,就是梁军不直接握股票,而是通过这两个平台代持,方便公司管理股权。
谁也没想到,这5万多块的“小投资”,几年后竟成了市值155亿的“超级肥肉”。
股价从发行价64.39元涨到了6.6元。
可就在2022年,梁军和公司闹起了分歧,公司想赶紧把产品落地赚钱,他却想在技术研发上砸更多钱,谈不拢之后,梁军就提出了离职。
偏偏他离职的时间点特别敏感,正处于《持股计划》约定的“股权不能随便动”的禁售期内。
这一下就触发了回购条款,寒武纪说了,按照当初的约定,得按5.26万元加每年5%的利息回购他的股权。
一边是155亿的市值,一边是几万块的回购价,换谁都得急,这矛盾可不就彻底爆发了嘛!
两度败诉?背水一战换赛道
我跟你讲,这可不是双方第一次掰扯这事儿了。
梁军一开始就不服气,先后两次起诉,想推翻当初签的《合伙协议》,说这协议显失公平。
可结果呢?法院和仲裁机构都不认,说他自己签了字,早就知道条款内容,诉求根本没依据,两次都败诉了,而且裁决都已经生效了。
眼看着民事合同这条道走不通,寒武纪还反过来起诉他,要求他配合办理股权回购的工商变更,这案子都已经开庭了,就等法院最终判决。
要是这案子寒武纪赢了,梁军可就真的只能拿几万块,彻底失去那百亿股权了。
就在这节骨眼上,梁军在2025年10月来了波“背水一战”,直接换了个赛道,以“劳资纠纷”为由重新起诉。
他说2024年1月股票解禁后,他想减持变现,可寒武纪不配合,导致他蒙受了损失。
这42.87亿的索赔额,就是按2024年10月10日的股价最高价372元算出来的。
说白了,他这是想绕开之前败诉的民事合同,把股权激励归到“劳动报酬”里。
要知道,劳动法对劳动者的保护可比民事合同力度大得多。
天。
而且之前的生效裁决已经认定他得受《持股计划》约束,现在想重新算这笔账,恐怕没那么容易。
股王风光vs创业新贵
说句实在话,这场纠纷的时间点太微妙了,刚好赶上寒武纪的“人生巅峰”。
之前寒武纪亏了好几年,全靠砸钱搞研发,直到2024年第四季度才扭亏为盈。
2025年更是迎来爆发,前三季度营收暴涨2386.38%,达到46.07亿元,净利润16.05亿元。
股价更是一路飙升,今年8月以来好几次超过贵州茅台,成了A股“新股王”,11月3日收盘价还高达6.6元/股,总市值5678亿元。
而梁军离职后也没闲着,2022年就创办了上海昉擎科技,照样做AI芯片,直接跟老东家对着干。
更厉害的是,他的新公司还特别受资本追捧,2025年7月完成了数亿元的天使轮融资,小米战略投资部、蔚来资本这些大佬都纷纷砸钱,可见市场有多认可他的技术。
一边是市值五千多亿的行业龙头,一边是资本力挺的初创公司,这场牵涉百亿股权的劳资纠纷,早就成了双方场外竞争的“主战场”。
公告发布后,寒武纪股价应声跌了2.07%,但也有不少投资者趁机抄底,主力资金净买入7832万元,显然市场对这场官司的走向分歧很大。
寒武纪在公告里嘴硬,说这案子不影响日常研发和经营,也不会影响本期利润,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42.87亿可不是小数目,要是真输了,好几年的利润都得打水漂。
而且现在正是AI算力竞争的关键期,寒武纪要跟英伟达这样的国际巨头掰手腕,还得防着国内同行追赶,这会儿被官司缠上,肯定得分散不少精力。
结语
说白了,这事儿就是契约精神和巨额利益撞了个满怀。
股权激励本来是公司留人的法宝,想让核心员工跟着公司一起赚钱,可条款没写明白、边界没划清,一旦公司估值暴涨,就容易变成离职后的“炸药包”。
梁军和寒武纪谁对谁错,最终得听法院的,但这事儿给所有科技公司都提了个醒:股权激励得算好“明白账”,签字前把丑话说在前面,离职后按规矩办事。
毕竟再高的利润,也经不住百亿纠纷的折腾;再牛的技术,也得靠规则兜底。
这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凭空掉下来的百亿财富,签字的那一刻,就得想到日后可能面临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