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斯美、清越科技、第一创业,三家名字放在一起,像一排多米诺骨牌——第一块刚被监管手指轻轻一碰,后面两块就跟着晃。12月以来,证监会立案书一张接一张,市场用跌停板投票,一周蒸发市值合计超 200亿。

很多人只看到“又爆雷”,却没人把三张罚单拼成一张路线图:它们其实是一次A 股“全流程”风险直播,把“收购—财报—投行”三大环节一次性演给你看。

看懂这张路线图,你下次遇到类似公告,就能在跌停前抢先一步。

先说贝斯美,关键词是“要约收购爽约”。

直白点,老板去年偷偷把持股比例从 30% 抬到40%,却忘了法律规定的“举牌就要向所有股东发要约”——相当于公交司机自己先上车,把车门焊死,让路边乘客干瞪眼。

监管立案后,老板第一时间出来“补票”:承诺重新走要约程序,还搬出“海外订单同比增30%”的利好。

但深交所的关注函毫不客气:要求把“怎么偷摸买、买了多少、花谁的钱”一笔笔写清楚,并提示可能罚款+市场禁入。

一句话,利好是利好,罚单是罚单,两码事。

短线博弈者盯的是 30% 订单,价值投资者盯的是“补票成本”——一旦要约价定在12 元,而现价 10 元,就有 20% 套利;反之,现价 12 元,要约 10 元,就是20% 雷区。

套利空间还是深渊,全看后续公告里那个“要约价”数字,别被“订单增长”一叶障目。

再看清越科技,科创板罕见的“财务造假+退市”双标签。

监管初步认定,公司 2021—2022 年通过关联交易虚增收入 2.3亿元,占那两年营收的 25%。

换算成日常语言:它把左手产品卖给右手,合同、发票、物流单据全套配齐,钱在关联公司转一圈,营收就“吹”出来了。

之所以说“罕见”,是因为科创板退市规则里有一条“造假金额+造假比例”双红线,清越两项全踩。

一旦最终处罚落地,它将刷新科创板强制退市首例。

股价一周跌40%,看上去已经很惨,但按退市流程,后面还有“听证—申辩—复核”至少 3—6个月,股价会在“退市—自救”预期里反复拉锯。

短线刀口舔血不如直接回避,真要博弈,也只能用“退市整理期”的捡烟蒂思路:等股价跌到净资产附近,再小仓位押“听证翻盘”——胜率低、时间久,非职业选手慎入。

最后是第一创业证券,案子小,代价大。

起因是子公司在鸿达兴业可转债项目中“没把底稿审细”,翻译成普通话:人家财报里藏雷,投行没拆弹。

监管暂停子公司新业务 3 个月,母公司投行收入四季度环比腰斩。

参考 2023 年 10 月同类案,某券商因督导失职被罚 1.2亿,市场给第一创业按 5000 万罚款做预期。

对股东而言,罚款只是一次性损失,真正长痛的是“牌照折价”——投行最怕客户流失,拟上市公司一看你吃罚单,转头就把项目别家送。

投行收入下滑会拖低整体估值,PB 从 1.4 倍压缩到 1.1倍是常态,对应股价还有 15% 下行空间。

想抄券商“利空出尽”的,得等两张底牌落地:一是正式处罚金额,二是 2024年一季度市占率数据,确认客户没跑光,再谈估值修复。

把三张罚单串起来,你会看到 A 股一条完整的“风险传导链”:

上游——股东“买太多”不想掏钱,触发要约收购违规(贝斯美);

中游——公司“赚太少”拼命注水,触发财务造假退市(清越科技);

下游——投行“看太松”签字放行,触发保荐失职重罚(第一创业)。

上游、中游、下游,任何一环炸掉,最后一棒都是散户买单。

下次再看到“证监会立案”四个字,先别急着拍脑袋割肉,按下面三步拆雷:

第一步,看立案事由在链条哪一环。

收购类违规,盯“补票成本”;财报类造假,盯“退市红线”;投行类失职,盯“牌照暂停+客户流失”。

第二步,查公司自救动作有没有“真金白银”。

贝斯美老板承诺要约,就要看资金证明;清越科技启动自查,就看是否同时计提大额减值;第一创业若提前计提罚款,反而利空出尽。

第三步,对照历史案例算“价格锚”。

要约收购套利空间±20%、科创板造假退市整理期平均跌幅60%、券商罚单落地后 PB 压缩 0.3倍——这些数字就是尺子,股价离锚点太远,情绪修复会拉回;离锚点太近,利空还没完。

市场永远不缺雷,缺的是把雷拆成说明书的人。

贝斯美、清越、第一创业这三块骨牌已经倒下,下一块会是谁没人知道,但只要你手里有路线图,就能在手指推倒自己持仓之前,先一步闪身离场。


周末暴雷!3家公司收到立案告知书,一家有退市风险,注意避雷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