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综编于华尔街见闻及其他网络公开信息
田中精机的一份奇葩年报牵出一段狗血剧情,TVB里面才有的桥段,在A股真实上演了……
田中精机同天发布了2018年年报和2019年一季报。年报显示,董事龚伦勇无法保证本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理由是“已是虚假记载”,而在一季报中,龚伦勇称理由是“远洋2018年业绩调整到2019年第一季度”。
到底是怎么回事?
01
从风光上市到被扫地出门
回顾龚伦勇与田中精机的各种纠葛,剧情之狗血,绝不亚于一部TVB大戏。
年报资料显示,龚伦勇毕业于成都电子科大,2013年创办远洋翔瑞,并一直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2016年11月,上市公司田中精机以现金3.9亿元收购了远洋翔瑞55%股份,远洋翔瑞一举实现了上市。龚伦勇更是接替了原总经理钱承林的职位,成为了田中精机新任总经理,一种走上人生巅峰的既视感。
注:田中精机原本打算于2017年9月收购远洋翔瑞剩余45%股份,但后来终止了重组。
然而到了今年年初,一切都急转直下,龚伦勇不仅遭到上市公司解聘,连原本的远洋翔瑞董事长地位,也被钱承林取代。
不仅上市公司总经理的位置被炒,连一手创建了公司也没了?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02
蹊跷的业绩承诺
龚伦勇与上市公司的核心矛盾,在于一份业绩承诺。2016年收购发生时,远洋翔瑞方面做出的业绩承诺为:2016~2018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5000万元、6500万元、8500万元,总共不低于2亿元。
需求降低,同时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同行业的设备供应商都从价格和付款条件方面展开竞争,导致公司相关设备行业竞争加剧,公司的销售净利润下降,不及预期。
按照对赌协议,龚伦勇方面需要向上市公司做出业绩补偿,按照协议补偿金额高达1.12亿元。
不过龚伦勇显然不认同这种算法,他认为上市公司是通过会计手段将2018年业绩延迟到2019年一季度,才导致远洋翔瑞2018年业绩未达到承诺标准。一季报显示,田中精机一季度扣非净利润达到3488.12万元,同比增长38.76倍。
而2018年年报中提到,远洋翔瑞有多达7项合同因“尚未达到收入确认条件”,而未计入收入。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计入了2019年一季度收入。
03
全方位的垂直打击
除了1.12亿的业绩补偿外,龚伦勇更是遭到了上市公司全方位的垂直打击。
首先是业绩未达标,龚伦勇原本持有的田中精机360万股受限制股票(市价接近1亿元),被公司按股票激励计划中的规定处理,即以17.768元的价格回购108万股,损失超过1000万元。
其次是龚伦勇被解除了上市公司总经理职务。
最后,今年4月12日,远洋翔瑞召开第二次董事会议,免去了龚伦勇的董事长、总经理职务。此前曾在上市公司层面“让贤”的钱承林,摇身一变成为了远洋翔瑞的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龚伦勇一手创办的远洋翔瑞就这样拱手送人了。
远洋翔瑞的“老人”李钟南对这个提案表示了反对,目前双方还在漫长的诉讼过程中。
04
并购的经验和教训
你会不会用抛硬币来决定一生积蓄的去留?当然不会。但今年,很多CEO在实施收购时面临着同样的胜负几率。
大多数研究表明,并购活动总体成功率约为50%——与抛硬币无异。中型企业(一般而言,年营收介于2,000万至3亿美元之间的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应将这一概率牢记于心,因为在今年,他们面临的并购机会将较以往大大增加。
一桩失败的并购交易对中型企业造成的冲击远远比大型企业所受冲击大得多。大公司通常有足够的管理人员及资源去收拾残局。而大多数中型企业缺乏足够的财力和人力为一项失败的并购交易善后。
并购风险为何如此之大?
可悲的事实是,大多数收购案表面上看起来都无可挑剔,但很少有企业会足够重视整合过程——也就是所有的书面合同签署完毕后真刀真枪的兼并过程。
正在考虑并购问题的CEO们需要诚实回答这些问题:
1. 你有没有充裕的管理资源来应对整合过程?还是尚未出手资源就已吃紧?
2.你有没有详尽评估收购目标的企业文化,若有,它能否与你的企业文化兼容并存?
3.并购交易是否与公司策略相契?
4.并购价格有没有给你留下足够的财力,使你有余力向整合过程投入充裕的资源,且仍然能够获得高于最低预期资本回收率的资本回报。
5.将所有相关成本和风险考虑入内,这一收购是否优于其他所有替代方案?
如果这五个方面中任一方面表现薄弱,那么整合过程就有可能出岔子。在博取那50%的概率之前,三思而后行。那些没有做好功课的中型企业CEO最好把他们的硬币收好。
EDP项目并购与产融国际研修课程依托复旦强大的管理与金融学科,以及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在并购、投资领域国际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整合国内顶尖的并购实务资源与平台,为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公司、拟上市公司及相关金融机构高管提供最具系统、专业兼备国际化视野的并购与产融结合课程。
并购与产融国际研修课程
——并购重组、市值管理与产融结合
第3期 2019年6月开学
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必修课!
联系人:韩老师
16328818
“没有一家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收购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积累成长起来的。”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课程设置
本课程围绕企业并购与产融结合主脉络,中美两地教学,共设五大核心模块,辅以科技人文模块开阔视野提升境界,并融入并购大师讲堂,复盘并购大事件成败得失,构建完整课程体系。
具体课程如下:
模块一 并购与金融环境
全球资本市场与并购
“新时代”的政经新格局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并购
并购与金融监管
模块二 市值管理与产融结合
市值管理与产融结合
市值管理实践与案例
产融结合之融资租赁
产融结合之供应链金融
模块三 并购重组
并购与产业链整合
并购全流程:规划、执行与整合
并购估值与建模
交易结构设计:支付、税务与会计考量
并购融资:私募股权、并购基金、换股
并购风险控制
并购法律问题:从尽调到交割
并购案例解析:赋能与价值挖掘
并购基金管理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与并购
国际并购融资
模块四 国际并购
哈佛商学院:
市场战略与并购战略
并购与企业发展
哥伦比亚大学:
华尔街的跨境企业并购
价值投资
金融科技前沿
模块五 并购领导力
新时代的企业战略转型
并购商务谈判
模块六 科技与人文(公共模块)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盛唐的背影
国学智慧
企业家的哲学境界
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
量子科技
师资介绍
由哈佛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顶级金融教授、复旦大学EMBA核心教授、具有丰富经验的投行专家等,共同组成强大的联合教师团队。部分师资简介如下:
招生录取
招生对象
上市公司创始人、联合创始人或高级管理人员;
拟上市公司或新三板挂牌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相关金融机构
注:本课程不招收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公务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
报名条件
8年以上工作经验,3年以上高层管理经验;大专及以上学历。
课程学制
学制1年,每次集中3天(周五/六/日)授课,国内9次课程+美国学习一周。
国内除在复旦本部上课外,期间安排移动课堂等异地教学活动。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